读朗朗自传有感

朗朗是中国数一数二的钢琴演奏家,从他3岁起接触钢琴,就没有一天间断过练习钢琴。
他还未成年就成了举世瞩目的演奏家。

从沈阳到北京,从北京到德国。没有人脉、没有富裕的家庭,他有的只是努力+天赋+运气。
当时中央音乐学院选派5个学生去参加比赛,没有选中朗朗。郎任国就决定自己带朗朗去德国
参加比赛,结果拿了第一名。

为他的努力致敬~

我想说的是艺术这个行业(器乐演奏、架上绘画、舞蹈表演等等),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从人类诞生以来,洞窟中的绘画还少么?

所以艺二代(父母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相比普通人,他们的资源唾手可得。钢琴家的子女要是想学演奏,几岁起就可以与国际演奏家朝夕相处。

你只是看到了朗朗成功了,但是没有看到无数和朗朗一样的家庭,投入甚剧,到头来也只能教育和他一样的小孩子学习弹琴。

艺术,和任何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其他行业一样,往往是巨头垄断性的。人们只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喜马拉雅山,但不在乎第二、第三、第四。普通家庭往往要满足马斯洛需求的温饱阶段。选择从事巨头垄断行业混饭吃无疑是自找麻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给你讲点“内幕”吧,其他回答过于雾里看花,即便是你的艺考前辈,也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参考价值不大。我很久没练琴了,但是这一行的规则一直都没怎么变过。

我当年的琴一千多买的,那时候一千差不多家长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工资,不是小钱,但是那个琴我用了10年,小到学校表演节目,大到上比赛上节目,包括每天练琴,都是那个琴,从入门用到放弃,现在还在柜子顶上放着。

为啥放弃?因为学不起,不是考不上,更不可能“因为琴太便宜所以弹出来效果不如别人”。

我当年如果去艺考古筝,是绝不存在“考不上”的可能性的,因为演奏这一行,有些人的“名头”放在那(只要是真的),艺考就是走形式,必过,而且只要你能学得起,以后一切资源都不愁,只要你学得起。

这个名头就是——从小跟老师练童子功的入室弟子。

我 5岁开始学琴,老师是目前5级考试曲之一的作曲者,老师的老师是七级考试曲之一的作曲者。其他人高考艺考古筝演奏,然后大学期间可能有三两次机会在大课上 见到老师,也可能读到研究生,才有机会在学校里上到老师的课。而我们,从五六岁,每周一节课,七八个人的小班(教室很小,就够放那么多琴,低级小班还会有 一个人坐在老师身前共用一个琴),上学期间每天两小时,周末和放假每天4小时起步练琴,寒暑不误,跟老师学了10年。

而这么牛的老师,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带学生?那是因为老师要赚钱,供女儿读中央音乐学院

。对,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老师当时周末两天带小班,一小时一个班,两个整天学生不重复,从早到晚。估算一下,150个左右学生,每班按照考级水平,不同课时费。

老师的女儿中央音乐学院留校,仅靠老师是供不起她的——还有150个左右的学生的150对父母。

所以我没去艺考。

从问题描述里的,你说要好琴,家长说好坏都一样,就知道你跟我们不一样,你是普通的那种,你的老师没法跟同行说我学生要艺考,你们不用惦记,小孩我看着长大的,你们勾搭不走。

——因为事实上你家长是对的,练好了什么琴都一样。恕我直言,你的问题其实是,练不好,你自己也知道的,对吧,以及你的家长也太小看“练好”这件事了。

我们这些人从小就没有追求过好琴,贵琴,就没那个概念。如果你也挤在不到20平米的小房间里看过老一辈演奏家弹琴,就能理解武侠小说里的“摘叶飞花皆可为剑”了。好琴固然好,但如果人不行,好琴也要蒙尘。

艺考的老师什么样我不知道,我就对标我的老师了,我可以告诉你,行家看东西,跟教考试技巧的老师看东西是不一样的。好琴弥补不了你的不足,是安慰,甚至是借口——没考好是因为琴不好吗?

不如先听听自己弹琴,摇指甲片打弦的声音有没有?爬音跟和弦几根手指弹出来的声音一样大吗?或者干脆去录音室采样,把你弹的曲放到音频软件里看看有多少千奇百怪的瑕疵。

关起门,找一首没听过的曲子,安静的听,或者一首练了无数遍的曲子,只弹给自己听,你能听懂吗?那怕是片段闪回的画面,某种色彩的印象,似是而非的表达,作者的初衷,你能听到吗?

我知道考试的规则不是这样,但是演奏这一行的规则就是我说的这样,你按照考试的标准去练,考过了学出来也不过是能再去教别人考试技巧而已。

如果跟我们这种学生同台,演奏比赛,你觉得你和其他精通考试的人,有一丝毫的可能性赢吗?我很确定的告诉你,没有。

我正式决定不学演奏,是跟老师上过一次大舞台表演之后。之前自己出去比赛,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其他参加比赛的人都跟我差不多,我们开口就问你老师是谁。

那次表演,是一个平常跟着老师做兼职,教入门小朋友的师姐,她的个人演奏会

。我们见过她教小孩,冬天被小屁孩把鼻涕抹在外套上,她都懒得擦,反正擦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又蹭上了,见过她跟我们一起上课,她上课也弹错,没练好一样被骂。

那一天我第一次看到,“别人”是如何恭敬待她。

我在化妆间遇到一群会上台给她伴奏的“乐队老师们”,都比她年长。老师会在最后出场演奏一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给她镇场子,给她带流量,而那些“乐队老师们”,不跟老师同台,他们是独奏的伴奏。

而老师的那一首是合奏曲,带了8个入室弟子去,我们当时十五六岁,妆发做好之后看着跟大人一样,那些“乐队老师们”对我们表现出一种我在那天以前从未见过的仰望,就像他们已经默认了,我们未来也会在这个台上独奏,而他们永远都只会是伴奏。

然后我发现,演出的效果,老师和我们,的确比师姐和乐队老师们更好。

我不知道乐队老师们为了给师姐伴奏练了多久。

老师的合奏曲是渔舟唱晚

,这个曲著名、必学、入门难度,我们上台前根本就没有“练习”,总共不到两小时,称为排练比较准确,选谁去也是下课的时候老师问了一下那个时间谁有空,有空的都去。

那天之后老师还忽悠我们来着,说谁学习不好的话都去艺考,没老师要他都要。结果我们没有一个人去学演奏。学不起的。我爸妈可没本事十多年每周末带学生赚课时费,我学个毛的演奏。

我国很多偏传统的东西,传承都非常封闭,这种封闭是可以让远端学子绝望的,你不行不是你笨,你的老师就是迎合市场的,就只会教学生怎么考试,你的时间也不够,那个圈子的小孩他们弹琴的技巧是跟着身体成长发育一起长在骨子里的,你怎么赢?

如果当时我们中间有人是富二代,那么今天她可能就站在这一代古筝演奏的金字塔顶,就像老师的女儿。

如果我当时去艺考,最多也就是像那个师姐一样,少时蒙老师的阴,攒一些资历之后开始培养这个派系的下一代,最多是自己努力变富一代,把孩子养成老师的女儿那样,自己的名字后面,永远会写着师从xxx,xx派。

而连师从xx都没资格写的人,那些伴奏的乐队老师,已经是顶天的出路了。更有可能是,当完学生直接当老师,把考试技巧教给学生,让他们再朝着乐队老师们的方向努力。

学文化课吧,别艺考古筝,生来没出路,就是没出路。家学名师和不差钱,这俩都有才有可能在演奏这一行出头。差钱的,我和那么多从小一起学琴的都是,差家学名师的,更多不胜数,两者都没,就做梦吧,梦里都有。

老师的女儿现在也被叫演奏家,你既然也学琴,照我的描述差不多能猜出来是谁吧,老师年纪很大了,我放弃练琴那会儿,他就在准备退休了,可能你们听她女儿的名字更多。

11.7更新

评论区很多强调关系网的,如果只是关系网反而好办了,真正有才能的人会被主动纳入关系网,而传承的封闭,造成学生实力上确实存在的巨大差距,很多学生根本得不到好的教育,甚至得不到正确的教育。


要想活的轻松,生的好是最轻松的。

最好是福利税收双高的发达国家、其次是和平年代的发展中国家、最差是印度之类阶级固化的国家;然后生在富裕的家庭。

就像巴菲特所说:

我的财富来源于多项因素的巧合:生活在美国,某些幸运的基因,以及福利。我和我的孩子们都曾中过我所谓的“卵巢彩票”。(首先,20世纪30年代我出生在美国的几率最多为30:1。我是男性白种人,这也为我剔除了多半美国人不得不面对的障碍。)
我的到的另一个重大运气是生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总体而言惠泽美国人民,但有时会造成扭曲后果。我工作于这样的一个经济环境:国家以奖章奖励在战地拯救战友生命的人,学生父母以酬金感谢伟大的教师,并且以数以亿计美元奖励发现证券市场定价失真的人。简言之,命运对于好运的分配实在不可捉摸。

这毕竟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

其次,就是选择一个朝阳行业,而不是夕阳行业。
最后再谈努力。

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侥幸,如果侥幸有些成就,也不过是时代的馈赠。不敢奢求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