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与996

作者:EUL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3478462/answer/21338333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句话根本就问反了,应该是西方人问,

中国是如何使用996这种浪费生产力、浪费人力还摧毁经济根基的低效管理方式的取得目前的经济成就的。

你真以为996是什么高效先进的管理方式吗?

你真以为发达国家的管理者们没尝试过996这种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吗?真以为996西方人学不来吗?资本的铁拳可从来不是闹着玩的,你可以去百度一下五一劳动节的来历,以及当年卡耐基等人是如何压榨工人的。连玩996,西方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

要论无底线压榨工人,资本主义大国有一个算一个是前辈,只不过后来他们觉得这种方式实在是不可持续,不仅不能达到高效生产,还顺手摧毁消费,最后泡沫一炸大家一起玩完。然后他们明白了,此路不通,要换种方式来管理。

也就我们的管理者还捧着西方100年前就淘汰的管理方式当作圭臬,当成是自己原创的创新,并嘲笑西方目前的科学管理体系。我们的管理者们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不适用西方那一套。

你真当国外那么多管理科学,包括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学科是学者拿来骗钱的吗?你真当国外管理学教材和畅销书的读者都是随便可以哄骗的P2P大妈吗?真以为国外那么多企业动不动就花几百几千个W找咨询公司来提升管理水平是人傻钱多吗?

人傻钱多的人能做出来波音空客英特尔,谷歌脸书甲骨文?

这就好比农科大写了个《科学栽培指导手册》,一个老农看完了,来了一句“这都什么玩意,什么化肥、育种,看都看不懂,肯定是骗人的,我们世世代代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施农家肥,什么农业科学一看就是书呆子弄出来骗人的。”

我们现在的管理者在管理学上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基本相当于小学文化老农在农业科学上相比孟山都的科学家的差距。

所以也不怪我们的管理者认为管理学没用。毕竟落后别人太多,也会觉得别人是XX的。

你和一个小学文化水平的固执老农讲光合作用原理,讲植物生长的激素通路,讲氮磷钾元素在植物内的转化,讲轮耕休耕对土地的保护,他也听不懂,也觉得没用,也会觉得你是xx。

巧就巧在,这个老农还占了一片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所以就算一直在瞎xx耕种,居然收成也还不错。于是老农就愈发觉得自己的种地方式是科学的、先进的、有百利无一害的。

管理学也是一个原理。

中国的管理者,可以说是在一片最“肥沃”的土地上耕种。

这片肥沃的“土地”,就是中国天量的具备基本教育水平,服从性、组织性世界第一、同时又最有奋斗精神的劳动力群体。这个群体里无论是小学毕业的普工还是博士毕业的科研人员,都可以称得上是“肥沃”。这种劳动力群体,在西方资本家眼里,简直就是“天选之地”。

所以,中国高速发展这几十年,基本上可以说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地种出来的。

所以中国的管理者们,不仅不想学习更先进的“农业知识”,反而由于自己的产出还不错,导致愈发的自负、愈发的路径依赖,觉得自己的管理能力吊打发达国家同行们。

所以在中国,MBA可以说是非艺术类硕士里最不值钱的学位,因为老板根本就不觉得“管理”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东西,老板不重视管理,自然也不会重视学管理的人。

而且在这点上,管理者们很罕见的没有媚外,不仅觉得本国的管理学没用,同样也觉得外国的管理大师们的理论没用。基本可以说,所有管理学学者,在我国管理者眼里,都是沽名钓誉的骗子,啥也不会只想从我这骗钱。

老板说“我管了这么多年企业我会不懂管理?”和老农说“我从6岁开始种地,我会不懂农业?”一样,反映出了无知者的傲慢。

所以MBA在中国,基本只剩下混圈子一个功能。

知识学没学?真学了。

会不会?也基本会了。

但问题是学了以后没有老板觉得有用啊。

相反,在国外,MBA可以说是最难申请的专业,其申请难度甚至高于金融、经济专业的硕士学位。哪怕是二流学校的MBA学位也可以敲开很多大厂的大门。

为什么?

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还真就是按照MBA教的那一套管理学来管企业的。所以无论做投资还是做实业,理解如何科学的管理好一个企业在发达国家的管理者们看来都是必修课。

一个是科学管理,精耕细作;一个是仗着资源好,大力出奇迹硬怼。

怎么看都该是遵循科学管理那帮人奇怪,为啥这么蛮干还能干出来成果?

最后只好感概一句真是占了块好地。

想必看到这,你也能理解,普遍采取996这种管理方式还能取得现有成绩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数量和质量上都太让人羡慕了。

就好像,沙特的国王能发家致富,和他们的眼光能力都没啥关系,那片地上随便打个洞就冒油,谁去了谁都能发家。

所以如果一个沙特王爷和你讲如何通过眼光和能力去发现机会,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通过管理发家致富,并写成书四处推广自己封建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你会觉得非常可笑。

这厮要是生在日本,给他1000年他也富不起来。

中国的劳动力和沙特的石油一样,都是无法复制的先天条件。

西方管理者是无法想象,一个月3000快,一天14个小时,一个月休息两三天,住十几人一间的宿舍(条件还不如西方监狱),夏天没空调冬天没供暖,名义上管饭实际上吃的东西都不如狗粮,就这样的条件,居然可以做到贴个招工启事,瞬间几百人应聘。而且这些应聘的人还不是文盲,居然还服从管理,并能遵守一切合理和不合理的所谓工厂纪律。

这本质上,和在地上刨个坑都往外冒石油的沙特没差别了。

我们的人口红利和沙特的石油红利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人力资源的过度充沛导致中国很多管理者有种蜜汁自信,就是看营收看利润,自己和西方同行差不多了,就觉得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西方同行也不相上下了,甚至还产生了隐隐的优越感。

这就好像沙特阿美觉得,因为自己利润高,所以自己的科研实力也高过洛克希德马丁。

但问题是,所有依赖资源发展的国家,都有一个很高的槛要翻过去,就是资源病,也叫“荷兰病”。

躺在资源上赚钱赚的太舒服了,误以为这种资源的赠与是永久的。资源尚在的时候不想着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一旦资源没了,瞬间就从天堂滑落。

人力也一样,还有人力资源的时候,不想着提升管理水平,高效利用人力增加产出,只懂一种管理方式就是用力压榨劳动力,一旦人力资源没了,瞬间暴露了自己这么多年都是在人力的汪洋大海里裸泳的事实。

区别就是,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不管多无知的人都明白这叫不可再生资源,是早晚会没的。所以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未雨绸缪的打算。至少阿联酋就知道不能光靠挖油活着,要投资搞点金融业和旅游业,为以后能源枯竭做准备。

而人力资源,被归到了“可再生资源”,很多人还真就觉得,无论怎么压榨,人力资源都会在的。

毕竟,“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人”,这种底气充足的话我们说了有几十年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一贯奉行多子多福的“劳动力们”,居然不生孩子了。这会儿管理者才意识到,原来人力资源也是会枯竭的。

挖一铲子下去,不是应该流出来石油吗?怎么会只有沙子?我要陷入石油荒了。

贴一个招工启示,哪怕997一个月4000块,不是应该瞬间1000个人来应聘吗?怎么居然没人来?我要陷入用工荒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时候,只要没蠢到家,都该知道,资源要枯竭了,我们应该提升科技水平了,真等到一滴油都没有的时候,你想提升也没本钱了。

但还有些人,觉得资源不会枯竭,油变少了是暂时的,以后油会自己长出来的,所以只管挖就行。我们不能学西方那套科学方法,那会让我们失去竞争力的。

等到劳动力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减少的时候,这帮人才会明白,原来油真的会挖没的。

当然不是没办法拖延问题,毕竟可以完全取消退休这个制度,不上班就没钱拿。但问题是人是有生理极限的,你觉得你工厂流水线都是六七十岁老人,凭什么和东南亚布满二十岁小伙子的流水线竞争?甚至,到时候你都不是在和人竞争,而是和机器竞争。

人力资源的充沛,掩盖了管理落后的本质;而管理的落后,又抑制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的匮乏,导致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只能依赖低售价低成本在市场上赚点辛苦钱,从而导致管理者智能更进一步压榨人力来维持盈利。

我们的管理方式,催生不出苹果,只能催生出小米。

我无意贬低小米,作为一个企业,这是一个可以称得上优秀的企业,毕竟性价比(说白了就是便宜)这个生态位,小米不占也会有别人去占。

但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发展了几十年,还只能靠价格便宜才能获取一点市场,那么一定是管理和创新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比出现问题更可怕的是,不去解决问题;

比不解决问题更可怕的是,根本不承认问题的存在。

我们总爱说全产业链优势,全产业链的确很伟大,但如果我们在各个产业链上都是靠便宜、靠压榨人力来活着,这也不是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不会有人在上海拿一块地生产厕纸的,这种厂子只能建在三线地区,所以上海在“厕纸”这个产业链上是缺失的。

但真要以为上海没有生产厕纸的”能力“,就未免贻笑大方了。如有必要,以上海的人力财力,建起来一个厕纸厂是分分钟的事。

同样,西方就相当于上海,我们就相当于世界的”三线地区“,而厕纸生产能力,就是我们的”全产业链“。

西方现在不生产厕纸不假,但真以为西方没这个能力,就未免有些自大了。

同样的纸,人家拿去印专著,卖你100刀一本,人家为什么要去生产三块钱一卷的厕纸?如果厕纸也能卖100刀一卷,人家分分钟给你整出来一条流水线。

你说我们也想卖专著,不想生产厕纸。

可以啊,想卖专著,就要先有”内容“,也就是高附加值产业,问题是以我们现有的管理能力,是孵化不出高附加值产品的。

无它,你用管奴才的管理模式,就只能得到一批奴才。

同样天赋的人,在清朝是”奴才”,一辈子研究的都是如何讨好主子;放到现代可能就是科学家工程师,可以送火箭上太空那种。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延申一下,就是管理模式可以影响创新能力。

同样的工程师,在Intel研究下一代芯片架构,时间花在读书思考以及和同行讨论(争辩)技术问题上;而在某些大厂,研究的是如何应付完冗长的会,如何把ppt写成领导爱看的样子,以及如何满足领导过剩的控制欲,如何应对领导半夜打来的明明无关紧要又影响自己升迁和薪水的电话。

就这样,领导还好奇,为啥我们的创新就是比不了外国同行?

你说我拿芯片这种需要积累的企业说事,是不顾西方的先发优势,那我说说技术积累没那么多的,就连广告公司我们为什么也和外国公司有那么大差距?

难道广告行业也有什么核心技术对我们禁运吗?

归根结底,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要创新,需要有埋头拉车的人,也要有抬头看天的人。

而我们管理模式,是让所有人低头拉车,不仅8小时内如此,8小时外也是如此。

否则就满足不了老板的管理欲望,或者说变态的控制欲。

你的管理模式,要求每个人每天拉12个小时的车,就别怪没人抬头看看,我们走的路是不是正确。

那就别怪所有人都只会走别人走过的路,永远走在别人后面。

归根结底,我们的管理者们,躺在资源上太久了。误以为资源是无偿的馈赠。

最后引用一句陈词滥调吧,“那时候她还太年轻,不知道一切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