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新加坡的低生育率-李光耀的观念

这不是东亚的问题,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问题。

李光耀观天下》是2013年发行的书籍,书中关于“人口政策”有专门论述的章节。当时李光耀已经89岁高龄,两年后即辞世。

现在是2021年,即将进入2022年。八九年的时间过去了,中文互联网上的所有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不论是视野的广度、思考的深度、逻辑连续的长度,全加起来,也都没超越那一个小小的章节——这都已经客气了,不要说超越,根本连略微接近的水准都没有。

很多老生常谈、甚至已经被证伪的问题,在网络讨论中反而像是什么新鲜宝贝一样,被挖出来说车轱辘话。

这充分说明,在严肃社会问题上,听智者一席话,比听一万个庸人瞎哇啦要有价值得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并非虚言。

但是在现在浮躁的网络环境下,也只有“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废话文学大行其道了。

归纳一下李的论述吧。

问题定性

生育率下降是全球性的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化而来的势不可挡的大趋势。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一旦进入现代化进程,就会面临生育率下降。这一过程的发生速率,可能会因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略有缓急,但是总体趋势都是一样的:一旦现代化,就不生孩子。
近到日韩,远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无不如此。任何文化、任何种族,都不能例外。
所以,揪着某一具体国家的某些具体政策、具体经济问题进行嘲讽,只是表不及里的情绪发泄。
哪怕没有施行某些人认为很蠢很错误的某些具体政策,或者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没有发生,只要社会总体是走向现代化的,低生育率这一趋势就一定会产生(而且某些“愚蠢”政策在当时解决的社会问题,骂它的大聪明也并没提出替代方法进行解决),最多是下降曲线略微缓和些,但一样是下降。
如果以一个世代交替周期是20年来估计,那一点点缓和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整个社会而言,面临问题的严重程度基本不会改变。

问题原因

根本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更具体说,是现代化社会让女性发现了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而一旦发现,便无法逆转。
我用自己的理解展开一下“生活方式的改变”的内涵。
所谓生育,包含生产和育儿两大步骤。由于生理原因,生产(妊娠分娩)这一过程完全需要女性承担,这一点无需赘言。
这本身就带来了迟疑:即便以今日如此昌明的医学条件,女性因为生产而丧命或严重危害健康的案例,发生率也并不低。
不过,为了简化问题,我们现在假设一个理想化模型:女性身体健康、年龄适合、加上先进医学的帮助,妊娠分娩这一过程可以顺利完成,并且在无痛分娩和专业产后护理的帮助下,整个过程痛苦不大。
随着医学进一步发展和科学观念的普及,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现实中是有可能广泛实现的。(而且在部分发达国家地区已经实现,可那些国家也并没因此提高了生育率,可见这不是关键)
我们现在就假设它已经实现,那么生产这一生理过程的顾虑得到解决。
那么问题就集中于“育儿”这一环节。这也是生育问题的核心所在:

育儿的问题在于,一个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需要占用至少一个成年人至少十年左右的所有时间精力。

这个估计,我相信对育儿过程有基本了解的人都会同意,而且这已经估计得很保守了。
即便是再心大、再放养的情况下,怎么也得有六年的时间(人类幼儿0-6岁),需要一个成年人完全的照顾。
完全的照顾的意思是,时间精力需要完全倾注于育儿的活动上,无暇分身去做社会性工作、个人休闲或个人学习、甚至连做其他家务的时间也没有。
而事实上六岁以后进入正式教育阶段,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也许减少,教育上的监督和照顾却有增无减,总体需要的人力甚至比婴儿期更大!不少家长会高强度地投入十八年到二十多年的超长育儿周期。
为了简略估计,我们就说是十年吧。

十年的心无旁骛的所有时间精力投入,我们将此记作“一个单位的成年人力”。这是负责任地养育一个孩子的基本人力单位。

问题来了:这个人力从哪儿来?

在前现代的文明中,不论中西南北任何一个国家地区,这个人力由女性完全承担。
也就是,女性完全不参与任何的社会性劳动(个人无能力,社会不允许),完全退守在家庭内,把自己成年后的所有人力贡献给育儿这一件事。这是女性在前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唯一价值之所在。
所以不断生养,就是一个成年女性生命中唯一工作。生得越多,贡献越大。反之则是无价值的废人一个。
而且要注意,被排除于社会工作以外,并没有让育儿这个过程简单。因为在古代普遍多子女的情况下,实际需要N个单位的成年人力以资应付。女性即便付出自己全部,也只有一个单位的人力,却要勉力承担N个单位的总工作量。
如果家庭富裕、有仆人帮助,或者公婆通情达理,有婆婆和其它长辈女性亲戚帮扶,情况会略好。可能有半个或者一个单位的工作分给了这些帮忙的亲戚或者仆人。但是总体而言,育儿任务也依旧相当繁重。
所以,以前的家庭出现了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的文化以分担和调节。让大孩子带小孩子,其实质是母亲的劳力无法覆盖所有孩子,必须让大孩子提早进入成年人角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否则,母亲不可能独力完成育儿过程。这一点在富人家庭,有仆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许稍好。
但是不论贫富,前现代家庭都普遍出现了只能给孩子生活基本物质、但精神和情感抚育缺失的情况,这可以粗略理解为母亲只有精力去把生活物质上那0.5的单位应付掉,但没有多余精力去供应精神和情感上那0.5个单位的人力了。
所以,现代意识觉醒后,不同文化的社会都先后从不同角度开始讨论“原生家庭”问题。根源就在于传统的育儿模型里,物质、精神、情感的供给,很难全方位到位。
总结而言,前现代的生活,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上面的文化传统,都是让男性去从事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在社会层面取得成就、开创事业。而女性被完全剥除社会性,拘束于家庭内,承担生育和抚养的工作。
也就是说,以前的高生育率所需的人力基础,建立在全人类的一半人口,完全专注于育儿这一工作上。

与之配套地,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传统和伦理框架,论证女性的价值和义务就在于生孩子养孩子。
那么,男性只要娶得一个老婆在家负责生养,后代问题即告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则是妻子的问题,妻子要负责解决,而男性自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到公共场域去发展。
因为生养孩子是前现代女性唯一的价值体现,即便应付不来,她也一定要硬着头皮应付,具体表现为不顾健康地不断怀孕生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做饭带孩子、如果自己生不出孩子就要帮丈夫纳妾生孩子,否则,该女性就变得全无价值。

要注意,在公共领域的发声、宣传,也属于“社会活动”的一种。以前的女性虽然大规模地、群体性地、被动或主动地承担了全部育儿职责,可是因为她们不参与任何社会活动,自然也包括不能为自己的情况反思和发声,所以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舆论和社会的重视和反思。

长期以来,“女性负责育儿”这一现象的规模(全人类的一半人口)和效能虽然很大(负责全人类的繁衍),社会影响力却近乎没有。
所以,很多对此省察不充分的人会觉得,在“以前”存在某个时期,育儿很容易、孩子生下来就天经地义地轻易长大了,为什么“现在”却好像很复杂、很困难,有种种问题?甚而会抱怨这是女权/女拳/臆想中的某个捣乱的女性群体所无中生有带来的问题,从而抵制女权/女拳/臆想中的某个捣乱的女性群体。
而真相是,育儿从来就很困难。只不过曾有一个时期,承担这一困难的人整体缺乏教育和发声的机会,无法讲述育儿的困难,只是沉默地承受,所以让人“感觉很容易”。
这里面的难易没有改变过,改变的只是讲述的机会。
以前没有讲出来,不等于不困难。

但是,现代化打破了这一局面。生产力大幅度发展,工业化社会提供了大量不依赖于性别的现代工作。只要给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就业的权利,她们做得不比男性逊色。
于是女性走向了社会,在社会工作和公共生活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而且发现了公共领域是何等广阔,以前曾被剥夺的社会里存在着如此多的可能,在这里得到的认可和地位,是多么自由以及可靠。
在传统家庭中的地位,看似牢靠舒适,实际上一旦家庭崩溃(离婚,丈夫宠爱妾多过自己,找小三,或者自己就是妾或小三),所有的供给便全告丧失;想要寻求新的家庭保护时,过往的价值无法转移,反而会大大贬低(改嫁的不如头婚的、守贞守节的舆论压力);原生家庭也未必会保护自己(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自己将陷入无依无靠的死地。
而在社会中取得的地位、经验和技能,除非整个社会崩溃(例如战乱、灭国,这种情况相比于家庭崩溃要少见得多),否则可以处处通行,并且随着时间,越积累越有价值。
许多女性发觉,原来人可以独立地依靠自己生活。相比于把所有价值寄托于家庭,寄托于社会要可靠得多,也充实得多。
而当受过教育的女性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在家庭中生儿育女时,也有能力将其中的甘苦和困境进行表达和宣传,让公众广泛地对此认知。
这时候,让女性把自己原本可以投入于社会生活的那一个单位的人力牺牲掉,投入到育儿上,很多女性就感到抗拒了。
如果还要生多于一个的孩子,牺牲掉N个单位的人力(也就是自己所有的正常时间精力之外,还要额外压榨自己、多榨出人力,甚至消耗自己以前社会工作中积攒的资源和金钱去雇用帮佣;等到过往资源积累消耗殆尽,就会沦落到依赖于家庭供养、丧失独立性、只能寄希望于丈夫不背叛以求生存的境地),那就更不愿意了。
所以就出现了生育率低的问题。
表面上看男女平等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实际上哪怕将男女平等完全推行,也依然很难扭转。

因为育儿实在是太辛苦了。

哪怕男女共担,每个人也要付出0.5个单位的劳力。
在维持自己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关系时,额外拿出0.5个单位的人力去抚育孩子,很多人会(不分男女)感到不堪重负。
这一点,积极参与到育儿过程的父亲应该深有体会(因为原本只用顾社会工作这一头,加入了育儿这一头后,很多男性会发现此事的消耗之大远超想象)。
如果想要把生活方式改回去,除非强行让女性不受教育、不参加工作,逼迫她们回到以家庭价值为唯一寄托的生活方式里去。
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非常愚蠢的。强行剥夺女性的受教育权,等于自动放弃一半人口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无力承担这样的损失。
所以女性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只能进不能退,可是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就会导致低生育率。

要注意,所谓低生育率,是相对于世代更替率所要求的2.1而言。也就是说,为了维持总人口不变,需要每个适龄男女都走入婚姻,生育至少两个子女;至少每十对夫妇,就要有一对生育三个子女。

很多现代男女并不至于终身不婚不育,但是普遍只生一个、最多两个,这同样属于低生育率。

(有部分国家虽然经济发达,但组织形式仍然依托于某种古老宗教建立,实际上没有进入现代化。它们的生育率以宗教教义强制维持,采用前现代的方式强制甚至暴力约束女性,并无推广性,也不是现代化带来的问题,在此不作讨论。)

解决办法

面对现代化造成的低生育率,目前整个人类社会只找到两个方法:1.新生儿补贴,鼓励本国国民生育;2.引入移民。
但是这两个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
方法一很多北欧高福利国家推行的力度很大,但是收效甚微;方法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做得最多,但也没有可持续自我再生能力,需要一代代不断地补充移民。

李光耀反复强调,根源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这是单纯的生活物质问题、或者男女不平等问题。这些因素有影响,但没有触及根本。

李光耀说,如果他依旧是总理(为这本书进行访谈时,李光耀已经卸任,但是他作为新加坡的开国领导人,实打实从无到有将新加坡建设为一个现代强国,担任总理职位长达31年,在任期间新加坡保持高速发展。他的“假设”不是键盘侠的假设,而是有长期成功的执政经验支撑的假设),他愿意提供高到离谱的生育补贴,并且在执行过程中确保男女平等,不会因为补贴反而造成女性就业的劣势,在物质上大力保障和奖励生育。
但是,他只用将这个补贴政策执行1-2两年即可。因为他100%确定这段时间内,生育率的上涨只会微乎其微。不论补贴力度多大,都只会有十分微小的生育率上升。

到时候全社会就会终于明白,这不是补贴不补贴的问题。这是生活方式改变的问题。他给出这个高补贴,不指望它真的能改变什么,而是向所有人揭示这个道理:

生育率低的根源在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根源在于养育一个新生儿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现代人不愿意再付出了。

因为这个付出实在太大了!
即便物质完全保障、男女家务完全平摊、观念完全平等,但是父亲和母亲也要因为一个孩子额外付出0.5个单位的劳力,才能共同组成抚育一个幼儿所需的“一个单位的成年人力”。而这个付出一旦开始就要至少是十年以上。
自己人生中高达50%的、原本可以做别的事情、可以参与到社会公共活动或者个人兴趣发展上的时间精力,都要投入到育儿上面去。
每多一个孩子,就要多付出这么多的劳力。如果有2-3个孩子,就算父亲母亲都全力以赴,也会被孩子完全绑架自己的生活。

现代人不愿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也只有24个小时。就算你有再多钱再多补贴,也不能变成48小时。
请雇工保姆帮忙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始终不能代替亲自抚育产生的感情和亲密感。如果全部交给保姆,孩子和你就没有亲密的感情,那生孩子又是为了什么?所以育儿任务大部分还是需要父母亲身去做。
在这个背景下,就算物质上不愁,就算人的天性希望有后代,但大多数现代家庭也会选择只生一个孩子,最多两个,这就是极限了。
其结果是,一旦进入现代化,生育率就会跌落到世代交替率以下,而且逐渐跌破1.5,离2越来越远,无限接近于1。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个假设毕竟没有实现,毕竟新加坡没有像李光耀说的那样执行过“高到离谱”的补贴,怎能确保就真的是那样呢?
可以确保,因为新加坡有组屋政策。

新生儿补贴
很多人不是喜欢说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么,这就是陷入了物质条件的一叶障目,没有看到生活方式改变的实质。
高房价确实是个问题,但它不是低生育率的本质问题。新加坡的组屋政策独步全球,基本年轻小夫妻都可以居者有其屋,收入低也一样可以低价入住二居室、三居室,并且周围的交通和教育设施一应俱全。

相比于我国,新加坡的人均收入高得多,年轻夫妇可以轻易得到住房,再加上浓厚的华人思想传统,成功实行了组屋政策的新加坡,可以约略等同于年轻人能轻易买到房子的我国一线城市。

如果房价(或者任何类似的物质生活条件因素)真是问题的症结,新加坡的生育率应该远超世代交替率。
但事实是新加坡比中日的生育率都低,只比韩国略高。
新:
al”>

新加坡无限接近于1



中:
al”>

这么一看是不是觉得我国还挺高的。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从六十年代开始稳步下落,虽然还在2.1以上,但下降趋势不可忽视。



日:
al”>

日本生育率低老龄化是众所皆知了,但即使这个居然还比新加坡高一点点。



韩:
al”>

韩国过于奇葩,别说低于新加坡了,在全球都是垫底的。不过新加坡无限逼近一的1.14生育率,相比于韩国也只是半斤八两。组屋政策带来的房价低,并没有化腐朽为神奇。



而以生育补贴、高福利、男女平等著称北欧国家,多年补贴下来,生育率也只是勉强维持在1.5以上而已。例如挪威,生育补贴,育儿假保障,托儿保障,职场反歧视……一应俱全。挪威在家庭福利上的支出占到了GDP的3%以上,这是相当高的比例了,但是作用也只是勉强让下跌势头变为平稳,回升无望:
al”>



近年瑞典、丹麦、瑞士的生育率倒是略有回升,那是因为鼓励单身生育的缘故,而且都跟打强心针似的,打一针动一动,然后又降回去,整体的回升的数值也就那么回事:
al”>



除非生育补贴能够补贴时间(用魔法让一天24小时变成48小时,多出来的时间父母可以做自己本来想做的别的事情),补贴精力(用神药让生了孩子的父母忽然精力比以前充沛两倍),不然现代人为什么要把原本可以用于自我成长、兴趣爱好、发展事业……做各种各样别的事情的时间,全部投放到孩子身上呢?
实际上,越是发达、越是现代化,人就会越重视个人的爱好和自我的发展。就算是有钱有闲,具备条件,但为什么非要浪费在造人上?为什么不拿来思考思考人生、追求追求艺术?很多杂七杂八的其他欲望,会压倒动物性的生殖欲望。
就算出于爱孩子的天性,生一个、最多两个,也就差不多了。再加上部分特别特别重视自我的、一个孩子都不生的终生单身人士,整个社会的生育率焉能不低?

引入移民
能立竿见影见到成效的方法,只有引入移民。
但是引入移民带来新的问题:族群融合,社会多元化。
首先,很多本国传统强大、排斥移民心理严重的国家,根本引入不了移民,比如日本。能引入的,就要面对族群融合问题,比如新加坡,它允许移民,但必须严格监控涌入的数量和质量,否则就会激化族群之间的矛盾。
而这甚至还都不是最本质的问题,
本质问题是,移民也不能彻底解决低生育率。

别忘了低生育率的本质是什么?是现代化。
所谓移民,一般是来自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移到一个现代化程度更高的的地方,追寻更美好的生活。那么,当他融入了移民所在地,他也就进入了现代化,他的下一代也就会是不想多生孩子的现代人了,懂了没?他们也不会多生的。
第一代移民也许还会多生几个,移民二代就会开始少生和不生孩子。
等于说你这一代人少,用移民填补了,等到下一代的时候还会人少,又要引入新的移民,再等下一代又不生了又要引入移民……永远这样下去,根本无法彻底解决。
美国就是这个模式最极端的例子。它一开始就是移民国家,(理论上)没有排异反应。当美国进入现代化后,也很快遇到了低生育率的问题,但是因为国力强盛,它可以吸引移民,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吸引移民。本国人不生了,就把外国人吸纳为新的本国人,等他们下一代也不生了,就再吸引下一代移民……它就是靠着这个办法抵抗低生育率的,而且即便如此也照样跌破了世代交替率。二战后的婴儿潮就是最后的辉煌了,一进入七十年代,马上也是个不生。



网络上有很多人,一提到移民就喜欢讲:哎呀本国人不生、但是移民爱生,很快移民会占领本国的。这个说法十分短视和愚蠢,纯粹是想当然。
本国人不爱生,说明本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移民居然还很爱生,说明移民根本没有融入现代化的生活,他们还处于和本国人的生活状态相差巨大的前现代生活。
如果是这样,那不用等什么“移民占领本国”的人口矛盾爆发,首先他们会爆发族群矛盾。
此矛盾一旦爆发,会直接影响移民政策收紧。新移民不让进入,老移民陷入族群冲突,那就完全演化为另一个范畴的社会问题了。那个问题也会很严重,但根本就不是移民数量压倒本国人的问题了。
这个例子又是美国。
现在在美国大行其道的所谓身份政治,就是不同族群之间的攻讦。为什么会攻讦?因为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巨大,族群矛盾尖锐。
同时,美国本国的国力又呈现逐渐要被追上的态势,那么一代代吸纳移民、一代代融合发展的模式就撑不下去了。
族群矛盾一旦爆发,就是眼前的事,根本等不到慢腾腾20年后人口结构改变。
这不,现在美国的移民政策已经在不断收紧了。
9x”>而且说到底,移民是从哪来的?从落后地区来的。
但是落后地区就永远不发展?等落后地区也慢慢发展起来,第一他们的人就不会往外跑了,第二他们自己也会开始少生,那么哪来的移民呢?
别以为这很遥远,现在连印度生的都少了,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只不过全球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有先有后,所以现在还有移民,但这不是永久的。

总结来说,生育补贴收效甚微,即便有一定效果,也无望将生育拉升到世代交替率以上;引入移民也只是扬汤止沸,不是长久之计。

根本解决办法

所以到底有什么根本性的办法,可以让国家既走向现代化的先进生活,又保持生育率不坠呢?
不知道。
当访谈者向李光耀抛出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已经89岁了,他已经为新加坡的发展竭尽了半个多世纪的才智,并且已选出了自己所认为的最强精英来接手。人口问题,要交给下一代精英来解决了。
换言之,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只能提供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现有解决方案的评估。而评估的结果并不乐观。
而且这也绝不是他自己私藏了妙计,故意不说,专供新加坡来使用——看看新加坡现在的生育率就知道了,李光耀确实没辙。
李显龙和新一代精英们肯定也在想办法,但不论什么办法,目前来看效果都很有限。

根结就在于育儿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没人愿意出了。

以前是靠社会生产力的压制(女性务农没有体力优势)和社会结构的规训(女性就应该生孩子带孩子)让女性这整个性别群体,不得不去付出这部分时间精力。她不付出这部分时间精力,在社会上也没有她的位置,所以只好付出。
但现代社会拉平了不同性别的生产力,再加上思想的解放,不论男女都可以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了,所以没有人愿意去无缘无故牺牲那么多时间精力了。男的女的都不愿意,就算合作分担也不太愿意,因为真的太累了!
以个人自愿承担的意愿而言,两个小孩封顶了。再多的话个体家庭承担不了。除非拉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是就连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的爸爸妈妈,以后也会变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那时候他们继续带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吗?
他们愿意吗?
年轻的时候带了孩子,年纪大了还是继续带孩子?这日子过得有什么意思?
别说以后了,就是现在都有很多老人宁愿跳广场舞下象棋也不愿意去带孩子。不管谁来出时间精力,那个人都会很累的,没人天生喜欢受累。那么就不生或者少生,不就不用受累?
所以说到最后,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社会来承担这个累,社会化抚养。
不是有很多人喜欢回忆过去国企、国营工厂的美好日子么,那时候的美好就在于国营大厂有终身的雇佣保障(至少那时候都说是终身的)嘛,生了孩子有国营托儿所(等于养到两岁就可以脱手,释放很多自由时间)、幼儿园(小学前的照料时间大大减少)、公立小学(走五分钟就到,就近入学,也不用操心鸡娃)、公立小学的放学后托管班(那时候很流行,说是兴趣班,其实主要是额外看顾小孩两三个小时,刚好学点东西,也留时间做作业,让家长下班后再来接,不影响工作)这一系列设施和服务,大大地减轻了育儿所需的时间精力,那当然好了,养育孩子当然轻松了。
但问题是我们不能一味怀念,让怀旧的光晕遮盖了现实。那时候城市里国营单位这样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乡村里广大农民的血泪牺牲上的,是巨大的城乡差距带来的红利。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白来的,这么多福利和保障设施,天上掉的?要真的都那么好了,我们还改革个啥呢?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除非所有人都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否则是持续不了的。
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探索么,不是要先富带动后富么,不是要三次分配么,这个那个的。
但目前而言,大部分育儿的重担还是由个体家庭来承担的,而个体家庭是承担不了太多的。
现在靠着多子多福、女的就该生孩子等观念的惯性也许可以再滑行一点点时间,但总体来说,承担意愿肯定会越来越低。还是那三个字:现代化。
怎么样可以长期有效地提升生育率?
怎么样既保证数量,又保证质量?
我不知道,你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
全世界知道这个答案的人,恐怕一只手也能数过来,能够贯彻执行的,那就更少了。
不知道没关系,作为个体,只用做好自己的事,承担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即可。用不着用某种说法绑架谁,自己也不要被轻易绑架。
但如果想进行宏观思考,不求知道答案,但至少知道问题是什么。万勿以个体的情绪和局部的问题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全局的探讨,用似是而非的东西遮蔽问题的本质。那很愚蠢,也很狭隘,很容易被带些莫名其妙的节奏,一无所知,却洋洋自得。不知所云,却以为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