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单身社会-读后感
前言
为什么研究日本呢,
因为中国有独特的国情。
- 自从2021年起,卡介苗数据停止公布(注,卡介苗是新生儿必须注射的疫苗,该数据可以倒推新生儿数量。)
- 油罐车轨迹查询下架(工业油食用油罐车混用不清洗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7A0A80T00?suid=&media_id=)
- 户晨风b站账号被封,采访成都老年人,退休金只有107元/月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008768M0545BCNA.html
- 中国停止发布青年失业数据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6506966
中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倾向于掩盖事实。因为中国的政府官员的政绩会影响到升迁。因此他们更喜欢把问题掩埋,就等于问题不存在了。
与其解决问题,不如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因此研究问题相似、文件相近的日本,要方便容易许多。
未婚人数增加的原因
1. 经济衰退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破裂。1995年兵库银行破产,日本国民曾坚信永远不会倒闭的银行也都由此开始相继倒闭。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从1991年的顶峰值84万人开始逐渐减少。当时在第二次婴儿潮中出生的人们也正好处于就业期,这样一来,就业就变得相当困难,日本由此进入了“就业冰河期”,很多年轻人无法成为正式职员。随后,“自由职业者”“无业游民”等词语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年轻人的就业成了社会问题。
终身未婚率的急速上升正是出现在这种持续性和稳定性消失的时候。从男性的角度看,选择不结婚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经济不稳定的状态下是不能结婚的”,而女性则是考虑“不能与没有固定收入的对象结婚”。
2. 女性思想变化
在“全民皆婚”的时代,大部分男性都能结婚是因为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并没有“不结婚”这个选项。
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起,日本女性开始逐渐走出家门,步入职场,靠自己也能够取得一些收入。这样一来,结婚就不是她们获取经济收入的必要方式了。也就是说,女性们没有必要为了经济条件再勉强自己结婚。
我认为这是日本走向未婚化社会的一个主要原因。
终生无子率
截至2010年,日本男性的终身无子率为31.2%,女性则为21.2%(表1-3)。这一数据给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日本国民的终身无子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简单来说,将终身未婚率加10%就能够得到终身无子率。据推算,2035年日本男性的终身无子率将达到41.4%,女性则为32.0%。也就是说,到2035年,日本将有4成男性和3成女性以终身无子的状态度过一生。
日本的总人口是1亿2709万人,其中男性6184万人,女性6525万人(根据2015年日本国情调查数据),女性要更多一些。这并不是因为女性新生人口数多,而是因为女性更长寿。
看日本2015年的国情调查,从表1-2中我们可以看到,15岁以上的日本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多了近341万人。而且,即便只是看20—59岁的年龄段,男性依然比女性多近300万人。甚至是在结婚意愿最强烈的20—39岁的年龄段,男性还是比女性多近145万人。
即便是努力寻找结婚对象,男性的结婚对象依然不足。然而,知道这个现状的人却很少。大多数人都以为男女比例是1∶1,而且很多人还会把总人口的男女比例和未婚人口范围内的男女比例混淆。
结婚、不结婚都是为了钱
越来越多的女性认为“结婚的好处”是“满足父母和周围人的期待”。此外,认为结婚“能让经济上更加宽裕”的女性人数也远超于男性,而且抱有这种想法的女性越来越多。
相较于女性,越来越多的男性认为“单身的好处”在于“经济上会更加宽裕”。此外“不需要赡养家庭”实际上也算是经济上的原因。
男性选择不结婚是因为“想要把钱花在自己身上”
女性想要通过结婚来掌握对方的收入和经济来源,而男性也极度讨厌因为结婚导致自己的经济受到压迫。总之,在结婚这件事上,男性和女性在意的点都是钱。若女性想结婚的原因是钱的话,那么男性不想结婚的原因也在于钱。正因为男女双方在钱的问题上互不相让,日本社会才会走向非婚化。
“有9成的人想结婚”是一个谎言
如果男性和女性都有近9成的人想结婚,那就不会有3成的人终身未婚了。
可见日本的男性女性中都有近一半的人是“不结婚/不想结婚”的“单身男(solo男)”和“单身女(solo女)”。当然,这些人当中既有“想结婚却结不了”的人,也有主动选择“不结婚”的人。
职场女性的增加加速了日本社会的非婚化
就是因为很多女性生了孩子后就不得不辞掉工作
,才导致很多女性选择忍着不生孩子
。
妻子是家庭主妇的家庭并不都是家里有钱的。这也就能够推断出,大部分女性都是因为怀孕生子而辞掉工作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女性员工生育期间能够继续以正式员工身份雇佣女性员工的企业只占约20%。由于30—34岁女性的正式员工比例约30%,也就是说,至少有约10%的女性辞掉了自己正式的工作。
工作越出色的职场女性,其未婚率越高
年收入低的男性和年收入高的女性,这两部分人的终身未婚率是很高的(该图的调查数据只包括有工作的男性和女性)。40岁左右的未婚者,大部分都是生活贫困的男性和经济独立的女性。
有着“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男人,往往是结不了婚的男人
日本社会有着“高嫁低娶”的思想,因此低收入的男性和高收入的女性很难结婚。
如果按照“高低匹配”的逻辑来说,那些有正式工作且年收入高的女性可以和没有正式工作、年收入低的男性结婚,有效发挥男性的作用,让他们也做“家庭主夫”,然而这样的组合往往都不会被大家所接受。最近一些媒体经常报道类似于“家庭主夫增多了”“新的生活方式——家庭主夫”等新闻。但即便是社会允许男性们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一旦问他们自己会不会选择当“家庭主夫”,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NO”。
很多男性还抱着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想法,他们认为“女性结婚后就要回归家庭做家庭主妇”,很讽刺的是,抱有这种思想的男性往往就是那些结不了婚的人。也就是说,很多女性即便是正式员工,在结婚或者有孩子以后都不得不选择辞职,其实往往并不是女性自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丈夫对妻子的要求。
如今的社会,双职工家庭已成为主流,很多女性在婚后依然选择继续工作。
男人是因为没钱才结不了婚吗
是的。
男性的年收入越低其未婚率就越高,而且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相比,显然男性非正式员工的未婚率更高,这一点已经在上一章中分析过。日本总务省2012年《就业结构基本调查》显示,根据雇佣类型的不同,处于35—39岁年龄段且大学毕业的男性中,正式员工(10)的未婚率为25%,派遣员工(11)、合同员工(12)的未婚率为67%,打零工男性的未婚率为86%。可见,35岁以上还未婚的男性大多是非正式员工或打零工的人。
以年轻人为代表,男性的贫困和就业类型的不稳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日本人的未婚化和非婚化现象。
男人不管多大都喜欢18岁的女孩
其实女人不管多大都喜欢18岁的男孩。38岁和18岁的男性,在性功能的硬度、时长以及次数上都无法和18岁的相比。
但女人愿意委屈自己,选择比自己年龄大但经济好的男性结婚。
男人不愿意委屈自己的话,就只能大概率单身一辈子。
现实情况是男女差不多都和与自己相近年龄的对象
结婚了。
而那些一直想要找年轻女性的大叔们才最有可能终身未婚。
假设有一位特别渴望结婚的大叔。迄今为止,他参加过联谊活动、相亲派对,也相过亲,总之就是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没能结婚,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什么人缘的大叔。我们假设他已经没有什么犹豫的时间了,如果不立刻作出决定他就会孤独终老。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有A和B两个人选。A是一位上了年纪也不怎么可爱的女人,但只要大叔说可以的话就能够结婚。B是一位年轻有活力又可爱的女人,但是追求她的人很多,可以说大叔有很多竞争者,且如果大叔向这位女子求婚,他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那么大叔会选哪个人呢?
按常理来说,一般人都会选择A,因为A是很有把握能够答应的人。对于结婚而言,年轻、可爱这些都不是必要的东西。
但是,这位大叔选择了B。当然,他被果断拒绝了,最终孤独终老。像A这样对大叔而言非常合适的人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但大叔为什么还要那样选择呢?
这一问题曾在某个针对猴子的实验中得到过证实。肯定能得到少量水果的A与可能会得到大量水果或者什么也得不到的B,供猴子们选择。而不管实验人员把B的概率降得多低,猴子们始终会选择B。这是2005年美国杜克大学Platz博士所做的一项实验。
难道猴子没有风险意识吗?并不是。猴子的大脑有一处叫作后扣带回皮层(Posteriorcingulatecortex)的神经细胞,是能够感知风险的。也就是说,猴子们明知有风险也依然选择B。
我们再回到大叔的话题上。对于大叔而言,选择B的风险大叔心知肚明。但是比起确切的回报,冒险后有可能实现美好的愿望更有吸引力。如果是涉及钱的话还能冷静思考作出合理的判断,但是在恋爱结婚这种事上就没什么理智了。然后大叔就会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即使是这样,大叔也不会反省,还会逞强说“起码让我实现了一个美好的梦”。这就是那些一直结不了婚,最终孤独终老的男人们的特征。
不过,或许也可以这么说,那些不选择有确切回报的A的男人,可能根本就没有结婚的意思。也就是说,那些只想找年轻女性的男人本来也没有结婚的打算。
结了婚又离婚
日本国内65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已达到3392万人,占总人口1.2711亿人的26.7%,也就是说,日本的老龄化率已达到26.7%。从性别来看,65岁以上老年人当中,男性有1466万人,女性有1926万人,性别比(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为76.1,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3∶4。
到了2035年日本的单身人口将达到4800万人。到那时,15岁以上的人几乎有一半都是单身
,尤其是老龄单身人口的增加将越发严重。
据估计,85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将突破500万人。
假如夫妻双方能携手到老,大概率也是丈夫先离世,这样一来,妻子在步入老年生活的15—20年的这段时间,就必须一个人生活。这样考虑的话,很多妻子在步入60岁时选择“熟年离婚”,也不见得就是下策。
离婚的主导权在于妻子
根据2012年日本司法统计数据,日本家庭法院处理的婚姻关系案件总数是67892件,其中由妻子提出的离婚案件有49156件,占比72.4%,这一比例相当高。即使倒退10年,也依然是这种情况,大部分离婚都是由妻子一方提出的。
在日本,90%的离婚都是协议离婚,剩下10%都是调解离婚和诉讼离婚。这一比例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几乎没有变过。在协议离婚的情况下,只要夫妻双方都同意离婚就可以
,并不需要在离婚协议书上一项一项地写明具体的离婚理由。因此,协议离婚并不需要说清楚理由。假如要问离婚的理由,那就和离职申请上写的“出于个人原因”一样,并没有人说出真实原因。
排在第1位的离婚理由就是“性格不合”,且男女双方都这么认为
妻子们的离婚理由第2位是“丈夫不给生活费”
首先,不同于丈夫们,妻子们的离婚理由中,“与钱相关问题”更加突出,甚至正在考虑离婚的妻子们将“与钱相关问题”排在第3位,约占26.5%,实际离婚的妻子们给出的离婚理由第1位就是“与钱相关问题”,占比48.5%。因此,夫妻双方离婚的真正原因很有可能是“钱”,却找借口说成是“生活上的分歧”和“感情冷淡”。
丈夫们认为和妻子存在“生活上有分歧”“性生活不和谐”等问题,这些都是情感方面的理由,而妻子们的离婚理由大部分都是因为“钱”。若决定结婚的时候是因为“钱”,那选择离婚的时候也是因为“钱”,想必这就是女性真实的内心想法。
不结婚就会孤独死去?
结了婚,老年离婚,也一样会孤独死去。
根据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在2015年公布的调查报告,年龄在60—79岁范围内且有配偶的老龄男女当中,60%的丈夫们回答“依赖妻子”,而“依赖丈夫”的妻子只占20%,且回答“不依赖丈夫”的妻子占42%。此外,该调查问卷中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人生重新来一次,还会和现在的对象结婚吗”,对此,60%的丈夫回答“愿意”,而依然“愿意”的妻子们却不到30%。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一个倾向,那就是丈夫们普遍依赖妻子。双方想法上的背离,正是“熟年离婚”的根本原因。
已婚者常常对未婚者说“不结婚的话,最后会‘孤独死’的哦”,但是,即便结婚了,等到老了又有可能是一个人,还是会有“孤独死”的风险。即便结婚了,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无须担心任何事了。我们每个人都随时有可能变成一个人。
离婚后容易轻生的现代日本男人们
在10—40岁年龄段死亡的日本男性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是自杀,远超于因意外事故和癌症死亡的人数。
从性别上看,自杀的男性人数占7成,男性的自杀率更高。“相比于女性,男性的自杀人数更多”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日本,全世界都是这样。
从自杀男性的不同年龄段来看,40—60岁的男性占男性总自杀人数的近一半。从自杀的原因和动机来看,因为健康问题自杀的人最多,其次就是经济和生活问题。健康问题普遍存在于60岁以上的人群,但是健康问题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像抑郁症等这类精神层面的问题也属于健康问题。
男性自杀率最高的是离婚的人,其次是丧偶的人。总之,就是有配偶关系的男性,当与妻子离婚或者丧偶后,其自杀率是最高的。这一情况不仅仅出现在2013年,基本上每年都是一样的情况。
人们常说“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而男性们竟然对于与配偶的离婚和丧偶的承受力如此之弱,也是让人感到意外。
若是换作各位已婚的读者们,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假如妻子先离世,或者共同生活多年的妻子提出离婚,那么,你有信心能够独自生活下去吗?
单身男性的消费最高
从实际消费支出额(图5-6)来看,单身生活者在一些商品的消费上几乎与一个家庭持平。男性的食品支出中,便当等烹饪食物、咖啡等饮料以及酒类的消费支出额几乎与一个家庭的支出是一样的。
关于外出就餐,单身男性的消费支出则远高于一个家庭的支出,也就是说,单身男性一个人的消费就远超平均有3.4人的家庭的消费。对于这一事实,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媒体也基本不报道。
因为对于食品支出,整个家庭分摊消费更实惠,人均的消费支出就被降下来了。
关于脱单的未来畅想
如果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一直陪在身边的人工智能会怎样呢?人工智能会把每个人平时的言行举止都记录下来,基于这些会推算出你的性格和价值观倾向,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从这个庞大的数据库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这种取样方式并不是回答问题,而是基于本人平时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可以说是一种“行动挖掘”,因此这种方式是不会撒谎的,甚至还有可能挖掘出本人都不知道的潜在意识。总之,通过人工智能去挑选和自己性格契合的人,这一点是相当合理的。我们就无须一项一项地列出自己期望的条件。
如果再脑洞大开点,甚至可以将A的人工智能和B的人工智能分别作为相亲双方的代理人,基于彼此的数据在网上开一个线上会议。虽说是代理人,但是他们的人工智能对主人都十分了解,所以两个人工智能的线上会议就和双方首次见面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也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间的相亲”。
万一双方都没有看对眼,两个人工智能直接分开就好,人类也不会体会到失恋的痛苦。如果根据大数据找到了最合适的那个人,之后再约现实生活中见面即可。
如果人工智能能为我们做到如此完善的准备工作,那么人们嘴上说的“想结婚”或者“不想结婚”这些表面的愿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不会发生双方三观不合的情况,因此,假如双方匹配上了,也就没有拒绝的理由了,就会认真思考两个人是不是适合结婚。这样一来,结婚率肯定会有一定的提升。
这一想法不仅适用于男女相亲这件事上,还能用在交朋友甚至找工作上。一直陪伴着自己,和自己一起成长的人工智能,还能给自己带来充满希望的未来,这是多有意思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