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读后感(二)

在上一篇文章中债务危机读后感,我们了解到了桥水基金、Raymond Thomas Dalio
为什么要研究债务危机、债务周期的一些基本概念、债务危机为何有周期性等等内容。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通胀性去杠杆化周期的相关内容。

金本位被抛弃

德国于 1914年 抛弃了金本位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政府为了筹措战争资金,停止了货币与黄金的兑换,使得德国马克不再以黄金为支撑。这一举措标志着德国正式脱离金本位体系,转而通过印刷纸币来支持战争开支,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战后,德国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直到1923年采用新货币“伦腾马克”才逐渐稳定经济,但并没有恢复金本位。1931年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德国再次放弃任何恢复金本位的计划。

目前全球所有国家都不再使用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在20世纪逐渐被各国抛弃,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的需求增加,而金本位体系下货币供应受限于黄金储备,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

以下是金本位被逐步废除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

  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许多国家,包括德国、英国和美国,因战争需要资金而暂时停止了金本位。

  2. 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全球经济危机加剧,各国为了增加货币供应,逐渐脱离金本位。1933年,美国在罗斯福总统领导下停止了金本位的国内兑换。

  3.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二战后,美国与其他盟国建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尽管美元仍然与黄金挂钩,但这已不再是传统的金本位体系。

  4. 尼克松冲击(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终止美元与黄金的直接兑换,标志着金本位制度彻底结束。从此,全球转向了由市场决定汇率的法定货币制度

如今,世界各国使用的都是 法定货币(Fiat Currency),即货币的价值由政府和市场信任背书,不再与黄金或其他实物资产挂钩。

战争与债务

1914年8月12日
德国的银行提供帮助;动员成功,获得资金
1915年3月4日
德国在芝加哥发行债券:银行家请求认购——参战国发行的首笔债券
1915年3月10日
德国的银行没有黄金了,政府号召爱国民众用储存的黄金购买战争债券
1915年4月10日
德国面临巨额债务,一年5亿美元,税收翻番

1914年7月—1918年11月:一战
一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为这场巨大的债务危机搭建了舞台。战争期间,德国退出金本位制,积累了大量内债、外债,开始大量印钞来填补不断飙升的财政赤字,出现了第一次货币贬值和通胀。基于1870年普法战争的经验,德国人预计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并且相信自己最终会击败协约国,从协约国获得大量赔偿。事实证明,战争异常漫长而昂贵,军费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内债务解决的。最终,德国非但一无所获,还被迫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与当时大多数国家一样,德国在战争初期奉行金本位制。所有纸币,包括所有政府债券,均可以按固定兑换率兑换为黄金。然而,到1914年,央行(即帝国银行)已经没有足够的黄金按人们期待的那样以固定价格兑换流通的纸币。[1]
战争爆发后,精明的德国人急忙将纸币换成金条,给银行系统造成挤兑。几周内,央行和财政部向大众兑付了价值1.95亿马克的黄金(约占其黄金总储备的10%)。[2]

暂停兑换黄金

为了防止黄金进一步流失,确保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避免货币供应大幅萎缩,德国政府于1914年7月31日暂停纸币兑换黄金。[3]
政府还授权帝国银行购买短期国库券,并将国库券与商业票据一道作为担保发行纸币。[4]
随后的印钞速度很快:到8月底,流通的帝国银行钞票(纸马克)数量增加了约30%。

货币既是交换媒介,也是财富储存手段。当投资者持有许多未来付钱的承诺(即金钱债权),并且该货币的供应与支撑货币的基础绑定时,央行发行这种货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投资者想把债券换成钱花掉时,央行就陷入两难境地:要么违约,要么大量发行货币,而这会导致货币贬值。

因此,每当(1)流通的货币量远大于作为(按指定兑换价格)货币的发行基础的黄金储备,以及(2)投资者担心纸币贬值而急于将纸币兑换为黄金时,央行要么减少货币供应(即收紧信贷),要么停止兑换黄金,发行更多纸币。这两种办法都不是长久之计。
央行几乎总是选择暂停兑换黄金,并大量印钞,而不选择收紧信贷,因为那样会更痛苦。

由于德国国内增加税收存在巨大阻力,而且德国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贷款市场之外,因此必须通过发行国内债券筹集军费。
1914年,德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并不重。到1918年,德国政府的本币债务已累计达1 0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GDP的约130%。

因此,政府靠借债维持战争开销,因投资者提供的资金不足,帝国银行被迫将债务货币化。这产生了增加货币供应的效果,增加的数额等于没有债券支撑的财政赤字额。由于债务货币化属于通胀性质(经济中流通的货币增多了,但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不变),所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债务货币化提高了通胀率,通胀率升高使实际利率下降,人们不再愿意购买政府债券,于是出现更多的债务货币化。

外币债务不能通过印钞解决

在战争的最后两年,德国政府开始借入外币债务,因为国内已难寻愿意接受以马克还款的贷款人。

与本币债务不同,硬通货(外币和黄金计价)债务不能通过印钞消化掉。
债务人必须用黄金或外汇来偿还债务。虽然硬通货债务不到德国总债务的10%,但仍然超过德国的全部公共黄金储备。
决策者认识到,如果德国输掉战争或者不能获得大笔赔款,那么靠硬通货还债会极其困难。德国帝国银行行长鲁道夫·哈芬施泰因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大量战争赔款,还债将会非常困难。”

打破与黄金的挂钩,将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加上战时经济破坏和物资短缺,导致马克汇率下降和通胀率上升。到1918年年初,马克兑美元汇率下降了约25%,物价升至原来的三倍

通胀性萧条

只有少数参战国陷入恶性通胀

一战(以及债务货币化)并不是德国战后通胀性萧条的直接原因。正如关于典型债务危机的原理部分所述,尽管所有国家和货币都可能发生通胀性萧条,但在具有以下特征的国家里最为常见。

  • 没有储备货币:
    全球投资者不会选择该国货币或债券来储存财富。
  • 外汇储备较少
    防止资本外流的缓冲很小。
  • 外债规模较大:
    如果外币的利率或汇率上升,或者以该货币计价的信贷供应出现短缺,那么债务成本就会上升。
  • 预算或经常账户赤字规模庞大,不断增加:
    因此需要举债或印钞来弥补赤字。
  • 实际利率为负:
    贷款人不能因持有该国货币或债券而获得足够的补偿。
  • 曾有过高通胀和货币总回报率为负的历史:
    人们对该国货币或债券的价值缺乏信心。

到战争结束时,德国经济符合上述所有条件。

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的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181,399亿元人民币(约合25,453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占44%,短期外债占56%。 从机构部门来看,广义政府外债占17%,中央银行外债占5%,银行外债占44%,其他部门(含关联公司间贷款)外债占34%。从债务工具来看,贷款、贸易信贷与预付款、货币与存款、债务证券等各类工具均有涉及。从币种结构来看,本币外债占49%,外币外债占51%,其中美元债务占81%。总体而言,中国的外债主要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外债风险总体可控。

根据2023年的数据,日本的外债总额约为652,333亿日元。 然而,日本同时拥有庞大的对外资产。截至2023年末,日本的净对外资产达到创纪录的471.3万亿日元,连续六年增长,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债权国地位。 这意味着日本的对外资产远超其外债,整体上是一个净债权国。

截至2024年3月,美国的外债总额约为26.47万亿美元。

有债务危机的国家有哪些

截至2024年11月,全球多国面临债务危机或债务压力。以下是一些典型国家:

  1. 斯里兰卡:由于外债高企和外汇储备枯竭,斯里兰卡在2022年宣布债务违约,成为首个在21世纪20年代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

  2. 阿根廷:长期以来,阿根廷一直面临债务问题。2020年,阿根廷与债权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但经济状况仍不稳定,债务压力持续存在。

  3. 黎巴嫩:自2019年以来,黎巴嫩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其在2020年首次出现主权债务违约。截至2024年,黎巴嫩的债务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4. 赞比亚:2020年,赞比亚成为首个在新冠疫情期间宣布债务违约的非洲国家。尽管进行了债务重组谈判,但债务负担依然沉重。

  5. 加纳:加纳在2023年宣布暂停部分外债支付,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以应对其债务危机。

  6. 巴基斯坦:由于外汇储备下降和债务负担加重,巴基斯坦在2024年面临严重的债务压力,正在寻求国际援助以避免违约。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超过一半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已经或很可能陷入债务困境,约五分之一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主权债券交易价格低迷。

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通常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经济增长放缓、财政赤字扩大、外汇储备不足以及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等。为应对债务危机,各国通常寻求国际援助、进行债务重组或实施经济改革措施。

2024年,埃及的通胀性萧条

国际观察|埃及外汇形势迎“变”局
埃镑汇率市场化后暴跌近40%,危机中的埃及经济走向何方?

埃及经济严重依赖外汇。长期对外贸易逆差导致埃及外汇储备“底子薄”。过去几年,新冠疫情冲击旅游业收入,乌克兰危机升级令埃及进口小麦支出大幅增加,埃及经济受到重创。加上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埃及外汇储备再受冲击,外汇短缺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由于缺乏外汇储备,除居民生活必需品外,大量商品进口受到严格限制,造成埃及国内市场供应不足,进而导致物价大幅上涨。自2022年开始,埃及通货膨胀率快速上涨后居高不下。据埃及中央公众动员和统计局数据,2023年埃及平均通胀率在30%以上,今年2月通胀率达35.7%。

与此同时,地区局势动荡加剧了埃及经济困局。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埃及外汇市场再次受到冲击。平行市场上,埃镑汇率屡创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