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平(十七)
我自以为的经历非常特殊(其他人可以和我对比一下自身的经历)。因为我既接触社会底层,又接触社会中层以及高层。
大部分人接触的都是同温层。 也就是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接触什么样的人。
我其实是个死宅,按理说不该接触到这些完全不同的人。
六个孩子的家庭
HX是一个非独生女,她的家里有六个孩子。她的母亲有精神疾病,父亲家暴。 据她所说,她从小吃不饱饭,甚至去过超市里偷面包吃。
HX现在在北京工作,从事留学行业的运营工作。 她也是家族里唯一一个大学生。
她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符月华。 符月华是广西百色人,被高中教师性侵长达三年,最后举报无门,抑郁自杀。
但HX非常坚强,她也遭受过性侵,但她顽强的活着。
因为家里父亲重男轻女以及实在贫穷、虐待,HX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打工赚学费、生活费。
毕业以后她就开始还债务,在26岁她才勉强有了12万存款。
然后她裸辞考研究生,结果是差了几分没考上。
她仍然在坚持学习,努力走出自己的道路。
她找了一个小时600块的心理咨询师,花了上万块钱,却遭受了PUA。 心理咨询师说她被强奸是受害者有罪论,是自己活该。
哪怕这样,她也没有选择投诉这个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我觉得HX是个非常心地善良的人。
HX是在小红书上加的一个群,然后我刚好也在群里。就这么聊天,加好友认识了。
富裕的独生女
富裕的独生女在艺术学院有很多,而且很多都长得很好看,也许是因为她们的母亲就很好看。 说起富裕的独生女,我脑海中浮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人。
她们的面孔一个接一个的交替闪过,逐渐融合,面目模糊。
富裕的独生女的生活其实非常地,普通?
我想起的就只有这个词。
她们有时候会去KTV唱歌,我有一次有幸被邀请去参加过这种Party,然后在party上我听哭了。 因为唱的太好听了!太好听了!
她们有时候会去旅游,去国内外一些知名景点拍拍照,逛逛街,打卡发朋友圈,吃点好吃的。 然后订一个五星级酒店,然后找一些spa按摩、理疗、美容等消费项目。 总之就是享受花钱的快乐。
如果是比较宅的人,就会在steam上找一些乙游,或者在小说平台上打赏喜欢的作家。
追一追星,线下看一看演唱会,看看韩剧、美剧、日剧,玩一玩乐器,买一些原版书(几百刀),买些洛丽塔的小裙子,玩玩coser。
学习比较努力的就争取保研,不喜欢学习的就谈谈恋爱。
川大艺术学院的辅导员也属于这种类型,她一直读到研究生,然后就当了高校的辅导员。 她也曾经咨询过我一些关于房地产、恒大破产,自媒体讨薪可行性等问题。
退伍的特种兵
在b站有加我的,问我能不能报网络安全培训班。当时我有给他发一些网络安全资料。
后来了解到,他家里比较穷,初中毕业就去当了兵。 然后在部队里一直当兵,直到退伍。他拿了几十万的退伍费。
我个人觉得他这几十万拿的非常危险。 因为他的心思太单纯了,非常容易被骗。
他心思有多单纯,具体就不展开多说了。
后来他去杭州找了个工作,工资也就一千多块钱,不够cover房租生活费的。 他跟父母说了以后,在外面打工赚不到钱,再后来他就回了父母身边。
这几十万是他父母帮他保管的。
在这里提一下,不要去报网络安全保就业的培训班。 基本上都是割韭菜的。 现在网络安全不像十几年前一样好找工作。 哪怕是一本学历网络安全专业的,找不到工作的大把。更别提初中学历的了。
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虽然有名义上的存款,但很穷。 他身上也就几百块钱吧,平常吃的住的都很差。
来艺术学院蹭课的housewife
在油画系上课的时候,有一个来艺术学院蹭课的姐姐。 因为她有学艺术的梦想,所以就花钱找关系打通了渠道,来我们班蹭课。
我是那种自来熟,她这种步入满都是比她小一轮以上的孩子群体,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我是和她打交道最多的人。
她嫁了一个很有钱的男人,现在是一名家庭主妇。 她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 跟她交流过一些关于婚姻的东西。 她说身边的男人都出轨嫖娼什么的。 她还害怕,我会因此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恐婚恐育。
在一次写生的时候,我们住在同一个旅馆的同一个房间里,我们在晚上一起聊天。 她说她曾经很穷。
后来我们每一次见面都是,一年一度的写生。 她画的越来越好了。
她最终也成了一个子宫外挂。结婚以后,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不知道在老公出轨以后,她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
体制内公务员、体制外程序员
很多出生就含着金汤勺的人,其实非常单纯。 他们本身不一定能力有多么强,只是时代给予的红利罢了。
在过去,只要考上了大学,进了体制内工作,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分房子、结婚、退休。 什么都不用担心。
1950-1985年间的学费:这个时期上大学基本上是国家全包干,对于家庭差的学生来说,每月还可以享受到17到23元不等的助学金。
中国大学60年学费变迁
我国的“包分配”制度始于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高学历人才十分短缺,就业市场也百废待兴,亟需具备高素养的年轻大学生投入其中参与建设。 因此,从1951年开始,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只要顺利完成学业,毕业时就能“包”分配一份工作,再不济也是国家的准干部,俗称“吃皇粮”。
毕业即失业?“包分配”的时代还会再来吗?大学生们应该何去何从
“包分配”,终成往事
1995年开始全面实行的双向就业,曾让大学毕业生们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可以选择工作单位,忧的是求职的烦恼随之而来。
我家里有亲戚就是这样的。 什么都不用愁。
在b站上加了一个被公司裁员的体制外程序员。 他第一次遇到违法裁员,咨询了我一些劳动仲裁相关的问题。
他年龄比较大,四五十岁吧。 拿到了北京户口,买了北京的房子。 他也属于拿到了时代的红利。
这些金汤勺人群只要不去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底层,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才会说出 “没有钱可以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 这种话。
社会底层过得怎样? Don’t care, Don’t mind。 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就是这种态度。
既得利益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有没有下降。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只在乎分配问题。 只要切蛋糕的时候给他们多切就行,其他的就不管了。
他们努力追求的,考公、进入垄断组织、搞关系、官场文化、站队、送礼、联姻、巩固地位等等。 就这些东西。 干活都是社会底层去干,他们只要掌握分配权就行了。
私企高管
有点累不太想写了。 如果有人想看后文,或者我哪天有心情了再继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