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运作模式
土地财政的“连招”循环
以前地方政府最常用的一套操作大概是:
成立城投公司
地方政府出资成立“城投平台”(城投公司,本质上是融资平台公司)。
注入土地
政府把土地使用权划拨给城投公司,作为它的资产。
城投融资
城投拿土地作为抵押,去银行贷款、发债,融到资金。
回头买地
融到的钱再拿去“买地”,也就是参与土地出让,把钱交回政府。
政府有钱搞建设
政府拿到土地出让金,用来修路、建地铁、搞市政建设。
推高地价
城市建设好了,地价升高,城投持有的土地“升值”,于是它的资产规模又变大,可以再去借更多的钱。
循环往复
这个模式就像一个飞轮,支撑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城投的运转。
👉 这就是所谓的 “土地财政模式”。
为什么循环断了?
这几年房地产市场低迷,开发商拿地少,城投自己买地又“没钱”。
银行和市场对城投的信用也越来越担心,不愿意再无条件借钱给城投。
导致这个循环某个环节卡死:城投没钱了,政府也就很难再靠“卖地”获得收入。
新的变化:土储专项债重启
2025 年 2 月 24 日,广东省继北京后,宣布重启 土地储备专项债(简称“土储专项债”):
发行 307 亿元专项债。
用来回购、收回 尚未开发的土地储备项目(即一级市场、还没动工的土地)。
这些土地大多数在 城投公司手里(因为前几年城投大量买地囤着,但没开发)。
👉 换句话说:
地方政府自己发债 → 用债券的钱回购土地 → 把城投手里的“死地”买回来 → 给城投回血(拿到现金还债、维持运转)。
形象类比(小超市的故事)
我是老板(地方政府)。
顾客其实是我儿子(城投公司)。
儿子赊账欠我钱,拿了很多货(买了很多地)。
他还不起钱,我就去外面借钱(发债),然后再“买回”他手里还没吃掉的零食汽水(收回土地)。
我把货拿回来了,他也有了现金,还能继续赊账。
👉 这就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循环操作。
两个补充信息
专项债不计入赤字
一般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不算进财政赤字率统计,所以地方政府多发一些专项债不会影响中央考核。
土储专项债的特殊性
它是唯一一个被叫停后又重启的专项债品种。
2017–2019 年很火。
2019 年底被暂停。
2025 年初再次重启。
📌 总结一句话:
地方财政卖地收入断了,政府用“土储专项债”自己出钱回购城投囤的土地,帮助城投回血,同时让土地财政的循环“继续转下去”。
404了
作者:暴雨心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296660068/answer/1102459580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兄弟们,今天发生了一件改变地方土地财政游戏规则的大事。之前地方土地财政的基本玩法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地方成立一家城投,然后向城投注资,注入的资产大多是一些地皮。城投拿到地皮之后,以地皮作为抵押和担保,开始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募集到的资金再回过头来买入地方的土地。地方有钱了,开始更新城市建设,导致地价上升。地价上升之后,城投的资产规模再上一层楼,可以贷到更多的款,募到更多的资。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土地财政的一个小连招。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几年这个循环当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城投没有钱了。城投一没钱,这个循环眼看就要玩不下去了。结果今天 2 月 24 号,继北京之后,广东省重启了土储专项债。预计要发行 307 亿的专项债,用来回购回收尚未开发的土地储备项目,涉及到广东省的 16 个地级市。而且,这些回收的项目、土地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一级市场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尚未被开发商开发动工过的土地。那这些土地大多在谁的手里呢?前几年谁拿地拿得最多,拿到了地还不怎么开发,那肯定就是当地的城投了。换言之,地方上自己发债,用来买回之前城投买的自己的地。这样听起来是不是很绕口?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我开了一家小超市,我有一个顾客,其实他就是我儿子。我儿子赊了我很多账,欠了我很多钱,拿了我很多货。我眼看这小子也还不上我的货款,我灵机一动,发行债券募集到的资金,我向他买回他拿我的那些还没吃完的零食、汽水。这样我拿回了货,他拿回了钱,我又可以把我的货卖给他或者赊给他。其实说到底,上述的操作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小故事的翻版。话讲到这儿,我再提两个信息。
第一个,一般来说,地方的专项债券是不计入赤字的统计的。换言之,发行多与少都不影响赤字率。
第二个,土储专项债,也是我们唯一一个暂停了之后,叫停了之后又重启的专业项目债。土储专项债在 17 到 19 年曾经非常火爆,但是 19 年年底,这个项目就被调停了。但是在 25 年年初,土储专项债再一次重启了。